[轉載] 談學習-設計會不會版主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會不會?
今天年末,與同業好友談明年工作願望,與如何面對市場不景氣。突然,我想到,他請我幫他公司同事上課的事;我問及下次何時上課?原先早在一個月前以上過一堂。本來訂好每周一堂,先以四堂為一個段落。結果第二周上課前一晚才告訴我,因為公司趕稿,必須順延一周。
想想好吧,到第三周上課前一天又告訴我,因為公司趕客戶年節佈置,當天恐無法趕回公司,必須再順延。後來同業好友打電話說跟我道歉,實在最近工作太忙,員工抽不出時間。他說會請內部人員再與我敲時間。結果沒下文!
趁這次碰面,跟他抱怨一番,如果員工學習意願不高或我的內容對他們幫助不大,請明講。不要浪費大家時間。我們早先已定好時間,就應排入公司的工作既定項目時間。而不是把它當額外非工作既定項目。課程每周一堂二小時都無法確定,我說你要好好檢討內部工作管理。
同時今年有另一個南部同業好友,也想請我去幫他們公司上課,原希望是六、日兩天的實作演練課程。他問同事之後,大家不願六、日兩天,只希望一日演講。大家希望有一日可放假,我說一日演講沒有用,我希望兩日課程演練。我說兩天不行,我就不去。我說請跟員工講,放假隨時可以補,老闆請人來上課,老師不收費,他都要犧牲六、日兩天來教。你們都不願犧牲兩天時間。來學習可改善目前設計能力課程。
本來我不願意教學或演講這一類事情,一則我通常是不收費,找我都是認識好友,二則年輕設計師學習意願不高。再則我的內容都不是一般設計作品介紹,或很有趣的東西。大多是設計方法概念思考內容,通常要5年以上工作經驗設計師聽了才有感受。
這幾件事,讓我想起“學習”這件事。
有許多人跟我說,你的po資訊太快,太多來不及消費。
我知道自己本身設計能力算中等,所以我必須要發別人兩倍時間去學習。
由於在FB開了二個社群,差不多每天都有一些關於設計資訊PO文,有人很好奇,我是不是上班都在上網路。沒事幹。而且找到資訊都很新。其實說對一半,因為工作關係,網路閱讀資訊是我每天要做的功課。但我不是沒事亂搜尋資訊,每天我要搜尋有關工作數量上約不少於300則以上資料,看到有用或以後會用到的就記錄下來。一部份不錯就PO FB上。
大概沒人知道6年前,網路功能對我只有寄信給客戶與收信功能而已,幾乎是不用,也覺搜尋是很麻煩的事。常常找不到要的資訊。往往要花數小時`才找到幾條可用的資料。
拜搜尋關鍵字功能之賜,在搜尋精準度就提高許多。最初會利用搜尋功能,是因為要去上CPC國際研習營的課程,老師都是老外,我英文聽寫都只有國中一年程度,為了先瞭解老師的背景與作品。就先上網搜尋老師資料,以便在有限時間能請教問題。在幾次上課經驗中,發現參與學員幾乎沒有人先瞭解老師背景或專長。因此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我常說一句話,學問、學問,要會學,也要會問。
因為有先前準備功課,就能問到核心問題。或了解老師講解的內涵。有時從網路找到的資料,去請教老師一些他的案例,連他自己都會嚇到,怎麼我會有一些資料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被PO在網路資訊。
其中有一次有位老師分享一個排名十大國際品牌之一的一個胎死腹中的新識別案例。他說這個設計案沒對外公佈。我說我在網路上看過這個設計案,他覺不可思議。他不相信我會看過這的案例。他重覆說該公司未對外發佈,因此我不可能看過。從這裡,我瞭解到網路有一些東西,是連當事人未必知道下,在某種情況被PO上網。
從此,我開始學習網路搜尋邏輯,與如何運用社群網路路徑,尋找資訊。透過日以繼夜摸索(通常會發好幾天摸索到凌晨3-4點),在搜尋速度越來越快越準。
這裡我要說的,不是我有多厲害,我們常看到設計大師作品都很崇拜,以為他們先天就是有設計天份,與生俱來的。如果你去瞭解未成名以前的心路歷程,沒有不經過努力學習過程,而獲致今日成就。那種學習的努力,不是用朝九晚五上班心態就能達成,或看一些設計師設計想法的書,就能學到。不去身體力行學習是達不到成果。
沒有人知道我為了學習精進,我為求快速到達效果,連幾晚犧牲睡眠去摸索。因此成功不是免費。
有人告訴我,不要將不容易找到資料給別人。我倒不擔心這個問題,資料是死的,你能不能用得上,而且能活用,是一個問題!就如同我找到資料,我不去轉換成我的工作經驗,是無用的。因為我知道要活用它,又是要花另一份苦功。目前我知道很少人有下工夫去搞懂,要活用也要跟我一樣勞心力。
因為”知道”不等於做得到或學到。
有次上課,老師問了一個問題,關於尋找答案。他說:假設答案在一個房間內有十幾道門中的一個道門裡面,你如果打開這些門,當未全部開完,就找到答案之門,其他的門還需不需要打開?
我們大家都回答:”要”;但是真實生活的學習,我們做得到嗎?我們習慣最好跟我講答案,或找到了答案,就無須花時間,再去開那些沒有答案的門。
我的學習經驗就算找到答案,我也會打開所有門去看,是不是只有一種答案的可能。常常會發現另一種可能的答案。這樣經驗在搜尋資料,常會找到一些不太容易搜尋到相關資訊。這個道理是,用關鍵字搜尋邏輯,所列資訊,通常試點閱率最高,相對大家都會搜尋到,就變成不稀奇。
三十年前進入設計這個行業,在那個以手工為技能時代。一切以技能為價值導向,從來沒想到或預測到今日設計職能,需要更多知識作為設計價值基礎。以前設計資訊離我們很遠,都是靠外文書來吸收,偶爾有國外設計師來臺演講,我們才能獲取新的資訊。今日設計知識與資訊就在我們面前(網路)全年無休。
今日設計不再是以美學為主的工作,需要更多知識與技能項目整合工作。在台灣關於設計思考、方法、趨勢方面知識非常缺乏。要不就是只知道美、日、港等知名設計師資訊,又限於只有設計創作思考相關資訊。對設計師來說相當不夠,甚至會誤導以為這樣資訊就是符合設計趨勢。
拜網路之賜,我可以尋找全球設計趨勢動態。我大多鎖定在歐洲的設計公司的部落格上的文章,去理解他們關心什麼議題與設計思考。幾乎沒有人在PO說明圖形設計或表現內容。又拜網路即時翻譯功能,我也找到蘇聯與東歐設計公司的資訊,使我能看懂內容。還有中東與歐亞地區的設計公司,也是我關注的地區。這些區域設計思維,並不比歐美設計公司弱。
相對在設計資訊搜尋上,對岸許多入口網站資訊比台灣多許多,又較廣泛。也有幾個入口網站有非常專業的設計論述。透過網路FB讓我認識一些在我不熟悉領域的設計朋友,藉由資訊分享,也獲取相關資訊與信息。例如:近年關於UX設計,以成為全球設計思維趨勢。許多產業都開始產品開發與設計被要求在導入UX設計思考步驟。有時會碰到客戶提出要我們這方面看法或報告,幸賴有注意這類資訊,勉強讓客戶滿意。雖然不是專業在UX知識上面,透過FB朋友資訊交流,也免去資訊摸索困境。
我公司與國外設計公司有交流,曾私下聊天問員工平常做什麼進修,大都有在利用下班或假日去進修。上一些非本職學能性的課程,例如:消費心理學,行銷學類的課程。尤其是年輕設計師。對於資深設計師,大都不看跟設計有關書籍,主要是以產業相關資訊與市場趨勢為主雜誌或書籍。
這也是為何國外設計公司設計費會比我們高出許多的原因,不在他們設計有比較好,而是所有提案是針對客戶端、市場端與消費端三者問題提出設計解決方案。並能始客戶了解,設計方式是對應終端目標。這需要大量訊息資訊和知識來支持設計思考與立足點。
所以學習新知與建立資訊,成為我的工作目標。也願意與大家分享這些資訊。希望對大家在設計知識有所助益。
----------------------------------------------------------
附錄:
壹鄒刊的貼文
---------------
最新分享PO文:(詳細內容請下載:ID-18.pdf )
最新分享PO文:(詳細內容請下載:ID-18.pdf
2D&3D的識別
在工藝時代,標誌是以手繪形式完成,其多以插畫複雜形式 為主,即無法大量複製,也難模防。到工業時代,標誌是以 儀器繪製透過印刷複製可大量使用與複製。 演進到數位時代,標誌透過繪圖軟體,可更輕易繪製,人人 可上手。
拜數位繪圖軟體之賜,也促使標誌由2D平面形式,進入虛 擬3D形式表現的識別,不再是高難度製作。
這種類型虛擬3D識別,在運用動態識別更大多樣性面貌呈 現。
--------------
相關影片
Swisscom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f3ZMnTKMzCs
Casa de Musica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URmKSyKAK5w
City of Melbourne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svNpa1NFsB4
http://vimeo.com/20395956
Nordkyn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RRyyUbPyKfs
Getronics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9hPoKMQPkk8
British Gymnastics
http://vimeo.com/ 44507537#at=0
---------------
拜數位繪圖軟體之賜,也促使標誌由2D平面形式,進入虛
這種類型虛擬3D識別,在運用動態識別更大多樣性面貌呈
--------------
相關影片
Swisscom
http://www.youtube.com/
Casa de Musica
http://www.youtube.com/
City of Melbourne
http://www.youtube.com/
http://vimeo.com/20395956
Nordkyn
http://www.youtube.com/
Getronics
http://www.youtube.com/
British Gymnastics
http://vimeo.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