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壹鄒刊 10107號刊 二元對立說反戰海報 2012.03.12 (未完成.....思緒整理中...)

  (未完成.....思緒整理中...)



本期內容:
壹、【寫在最前】
貳、【上課實錄】陸敬忠老師的陸氏美學 (後段逐字稿整理...)
叁、【設計論述】從欲望觀論二元對立與陰陽 (以幾張海報為例...)
肆、【創作實務】破戰! No pieces, So Peace!
伍、【參考書目】附錄:文獻探討


壹、【寫在最前】:
早就想改寫這篇上學期被郭肇立老師打槍的報告,當博班生涯的首篇論文投稿,但遲遲沒動靜。一來是閱讀並非一兩天,二來是不見得看得懂...
恰巧緣來,陸老師的哲思課用很簡單肚子餓要吃的道理談哲學,讓鄒邊似乎明白了些道理。當下,在課堂中滿腦子都是視覺圖像,似乎可拿來應證我二元對立的設計觀點。
特整理上課重點和最後22分鐘淺談黑格爾辯證學說的逐字稿,供大家參考,或許您也可以從中悟出什麼道理。

貳、【上課實錄】陸敬忠老師的陸氏美學




宇宙誕生是欲望的結果或過程。
欲望是從混沌出來的,欲望和性(母神)結合,產生世界。
欲望和理性(父權)衝突,有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愛慾不受控制,完全失去理性、反抗父權,悲劇的典型。






 




餓了,虛了,引發食慾,求他者滿足慾求。
吃飽滿足了,不久又會餓,就是假滿足;沒有辦法永恆維持滿足狀態,即苦來源。
所以,欲望的本質是痛苦。
發現欲望本是空-佛教輪迴觀。



當對象被納己後,就不是他了,就沒了。因為對象變成我了(變成我的東西)
把對象納己之後,在那個當下,空就沒了。我有,欲望就沒了。
黑格爾說欲望會自我否定。這是黑格爾辯證法的原型。就是自我否定性。(最核心概念-自我否定)
這個原型就呈現在欲望。
欲望會自我否定。
剛剛不是說欲望會自我滿足自己嗎?
黑格爾呈現欲望的另一層結構。
去把別人變成自己的活動,同時也就是否定自己的活動。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人在奴隸狀態下,成為自己的主人。
這文本就叫做主奴關係,另一名稱叫做自我,叫做承認。即,自我認同,相互認同。
這文本(主奴關係)也是馬克思哲學的來源...)







 


差異產生刺激,刺激帶來快樂!





欲望的辯證,最基本的辯證法就是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是因為我把他人不屬於我的東西變成我的,所以會否定我的是他者。是他(不是我的東西)否定我。
所以似乎又不是自我否定,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而是我被他否定。
我和他在邏輯上如果沒有關係,我不會否定我;只有在我裡面有他的時候,他才會否定我。或者我否定他。
純粹從邏輯的角度來講,比方說,
這東西是白色,又說這是黑色,這矛盾了。沒有東西既是黑色又是白色。黑色和白色是衝突的。
假如我是白色,現在納一個黑色進來,這時候黑色會否定我的白色。
如果黑色不在我裡面,不會有問題。
問題是出在我要把不是我的東西變成我,才會造成衝突。

進一步解析:
自我否定的結構,如果不嚴謹的話。
只有當我把不是我(他者)變成我的時候,會產生兩個現象:

1.或者我把他屬於與我不同的東西完全去掉,這時候他就變成我了。就不會有衝突了。這叫同一哲學。(or 同一性、同一律),在邏輯上就是A=A
如果我在對象裡面找到跟我一樣的東西,這時候我跟他就變成我是我。這個就沒什麼意義。這就跟我吃我一樣。
之所以把食物當成滿足我的東西,是因為食物跟我不一樣。因此食物可以彌補我沒有的東西,這個差異性會造成快樂。
哲學上說,差異造成快樂,不是同一造成快樂。同一是造成單調,單調不會是快樂。

2.保持差異性。快樂一定是從差異來的。就是有那個刺激性。有差異性才會有刺激性。(感官的刺激也好、心理的刺激也好)

欲望要把不屬於我的東西包含進來。(哲學上稱為差異、異他性,後現代稱為他者)
欲望的困境在於,他者包含進來的時候,我只有兩條路:

1. 或者我把他者的差異性去掉,這時他就真的變成我了,可是這就不會有快樂。因為跟我一樣有什麼快樂?
所以我應該要保持他的差異性,越是保持差異性越造成跟我的衝突,因此下一步就是...

2.或者我容許這個衝突在我裡面,不把他解消掉。或更進一步我被他吃掉,最後變成只有他沒有我。
可是,只有他沒有我,還會有快樂嗎?又是同一性了嘛。他=他,不會有快樂。
不會有矛盾、差異所造成的快樂(哲學上說像神啦)
人像神快樂(快樂似神仙),因為人不是神。如果人=神,像神就不快樂了。

好,重點來囉。
我現在要把剛才談宇宙論的架構(如何從混沌Chaos變成欲望、變成想像力、變成創造力),和我們現在講的這個-人本身靈魂的結構結合起來談,一種從欲望發展出來的一種設計美學。
當然,這個是陸氏美學啦。



好,重新來看欲望。第三次談欲望囉...
不過這次談的欲望的重點不在於,欲望會造成痛苦、欲望是虛空的(宗教上的層次)
我們要討論的是美學的問題。

欲望-------------對象 (精神、靈魂的結構)

重點來了:
欲望在吸收(納己)對象的時候(辯證的活動),把欲望變成不是欲望,而提昇欲望的層次?
按佛教的觀點欲望是很低層次的狀態,有沒有可能把欲望的低層狀態提昇為高層次狀態?

比方說,提昇為剛說過的想像力、甚至創造力這些比較高層次的精神力。

好,我們再回來談吃這個字...,愛吃嘛!

剛才在分析吃的時候,故意講外省人菁英的故事、四大美男子的故事,是有原因的。

因為談吃,就是在談欲望本身的美學。
世界最知名的美食文化就是中國、法國、義大利,
飲食不是滿足吃飽。是為了美感,才叫美食文化。

食變成美。我們現在來談這個問題,
欲望變成美學。
人類可以讓欲望變成創造力。

舉例:辣
越吃越辣,越辣越滿足-量的增加。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會碰到身體的極限,就開始不好吃了。
那怎麼辦?就開始尋求質的提昇-發現辣的品質,改變食材、改變做法....。飲食變成了美感的問題。

再舉例:廚房
吃,在中國已經是個文化,不再只是滿足基本欲望而已。
人類任何活動,一旦不再僅止於滿足基本欲望的時候,就變成是種文化。
人類花在""上的功夫,已經是嘆為觀止了。去看廚房就知道!
每個廚房都呈現當地的飲食文化。
台灣-重口感,乾淨不是重點。
德國-怕生病,愛乾淨,潔癖。

助理說時間到了,下週再繼續談吃如何轉變成文化層次。
關鍵就是和"美感"有關。

先到這裡,謝謝各位。
謝謝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